观音文学

观音文学>宋朝的脊梁 > 第六十九章 水力锻锤(第2页)

第六十九章 水力锻锤(第2页)

陈太初快步上前,拿起一块麂皮,轻轻擦拭着齿轮边缘的毛刺。

当八棱铜齿相互咬合时,发出了清脆的咔嗒声,那声音在这充满金属撞击和炉火燃烧声的军器坊内,显得格外悦耳。

这已经是第七次试铸了。

此前的六次,要么是铜齿的形状不够精准,导致咬合不畅,要么是材质不够坚韧,转动几圈后便出现断裂。

每一次的失败都让陈太初和工匠们的心情沉重,但他们从未放弃。

如今,终于得到了能连续转动二十圈不卡顿的成品,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。

陈太初看着手中的铜齿,心中感慨万千。

为了这小小的铜齿,他们付出了太多的心血。

这不仅是一枚简单的零件,更是提升军器制造工艺的关键一环。

有了这精准咬合的铜齿,水轮驱动的各种器械将更加稳定高效,对于军器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提升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。

然而,陈太初也清楚,这仅仅是一个开始。

陈太初凝视着羊皮账本,上面那行墨迹未干的字迹仿佛闪耀着希望的光芒:“九月初三,得可用齿轮七组。水力锻锤日造铳管三十,较人工快十倍。”

这简短的记录,凝聚着无数个日夜的心血与努力,见证着军器制造工艺的巨大飞跃。

他转过身,目光落在正在专心调试齿轮组的柳德柱身上。

柳德柱全神贯注,手中的工具精准地调整着齿轮的位置,额头上细密的汗珠滚落,却浑然不觉。

陈太初提高声音,吩咐道:“柳师傅,让铁匠营再分三十人学习齿轮修锉。这齿轮的齿距至关重要,每旬都要进行考核,若是误差超过半粒粟米,便调去制箭头。”

陈太初出征后军器坊的工作仅剩铸造守城虎墩炮这一个任务。

如今陈太初再次归来,军器坊有要不要命的往前赶了进度了。

在顺利完成朝廷交付的虎墩炮交付任务后,陈太初顿感肩头一轻,随即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计划之中。

既然水力锻锤已经成功投入使用,那么研制简易车床便成了当下的重中之重。

漳河畔的工棚里,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。

木匠们齐心协力,正将粗壮的百年槐木刨削成三尺见方的坚实基座。每一下刨削,都带着对新工艺的期待与专注,木屑纷飞间,基座的雏形逐渐显现。

王铁柱则带领着另一队人,小心翼翼地将青铜传动轴嵌入精心打造的榫槽之中,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。

紧接着,十六枚铸铜齿轮裹着润滑的牛油,依次稳稳地套上轴杆,在阳光的照耀下,齿轮散发着古朴而厚重的光泽。

下游处,三丈宽的巨大水轮被结实的铁箍紧紧固定在青石墩上,宛如一座坚实的堡垒。

榆木轮辐之间,新制的陶瓦叶片整齐地镶嵌其中,仿佛是等待出征的士兵。

张猛站在一旁,指挥着壮丁们用麻绳绞紧传动皮带。浸过桐油的牛皮索发出

“咯吱咯吱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