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音文学

观音文学>宋朝的脊梁 > 第四十三章 来自京城的压力(第2页)

第四十三章 来自京城的压力(第2页)

“听闻陈中舍在开德府试制雷糖?”蔡京坐在案前,正用银匙轻轻搅动着茶汤。

他虽已七十六岁高龄,可嗓音却像浸了蜜的陈皮,带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醇厚与温和,只是这话语中的意味,却让人捉摸不透,“前日工部奏报,说黄河故道挖出块刻着‘火德当兴’的陨铁……”

陈太初听闻此言,后背瞬间渗出冷汗。

他的脑海中,立刻浮现出半月前在开德府郊外试验火药配比时,那个总在驿站附近徘徊的卖炭翁。

此刻,窗外暮色渐浓,蔡京案头那方洮河绿石砚倒映着跳动的烛光,恍若一泓幽潭,深不可测。

“不过是些烟花把戏。”陈太初努力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轻松,他低头抿了口茶,武夷岩茶那独特的岩骨花香在舌尖蔓延开来,试图借此平复自己紧张的情绪,“岂敢与相公提举应奉局造的万岁山奇石相比?”

蔡京忽然笑起来,露出他保养得当的牙齿,那笑容里似乎藏着无尽深意:“童道夫方才摔了官家赐的笔洗吧?”他枯瘦的手指轻轻抚过案上《元佑党籍碑》的拓本,像是在抚摸一段沉重的历史,“年轻人要记住,这汴京城里……”他说着,拈起一块白糖做的龙凤团糕,任由那糖霜簌簌地落在碑文上,仿佛在诉说着某种隐喻,“甜的东西,最易招来蚁虫。”

戌时的更鼓悠悠响起,那沉闷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。此时,陈太初独自站在枢密院门前的石狮子旁。

宫灯昏黄的光线,将他的影子拉得细长,宛如一柄横陈在地的青铜剑,透着一股孤独与坚毅。

夜风轻轻拂来,送来蔡京签押房里隐隐约约的琴声,仔细一听,弹的竟是那曲慷慨激昂却又透着几分悲凉的《广陵散》。

陈太初的皂靴刚踏出枢密院西角门,还未来得及舒展一下因紧张对峙而略显僵硬的身躯,就见蔡京身边的小黄门提着琉璃灯,一路小跑着追了上来。

那宦官颈间佩戴的金螭璎珞圈随着他的动作叮当作响,在暮色的笼罩下闪烁着细碎的寒光,仿佛是某种神秘信号的隐晦传达。

“陈中舍留步,官家传召。”小黄门的声音尖细而急促,在这静谧的傍晚显得格外突兀。

陈太初心中一凛,面上却依旧保持着镇定。他微微点头,跟着小黄门转身朝着宫城方向走去。穿过宣德楼时,陈太初的心思全被即将到来的官家召见所占据,心中暗自揣测着官家召见的意图。是因为白糖之事,还是与他在开德府的火药研制有关?又或者,是童贯和蔡京在背后做了什么手脚?

带路的内侍领着陈太初,忽然停在了一株老梅树下。这株老梅枝干苍劲,只是枝头的残雪还未完全消融,与即将凋谢的白梅相互交织,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,有几片正巧落在陈太初的肩头,那洁白的颜色,乍一看竟有几分像孝衣,无端地给这气氛添了一丝压抑与不祥。

陈太初皱了皱眉头,还未开口询问,内侍便低声说道:“陈中舍,稍作等候,官家正在批阅奏章,片刻便宣您觐见。”

说罢,便垂手站在一旁,不再言语。

垂拱殿内,龙涎香的气息浓郁得几乎让人透不过气,比往日浓重了足足三倍。

赵佶正专注地在丈二宣纸上挥毫书写《闰中秋月帖》,那身姿仪态,尽显帝王的优雅与威严。

陈太初踏入殿内,一眼便注意到砚台边搁着童贯昨日摔碎的汝窑笔洗残片,如今已被用金箔细细镶补成寒梅状,工艺精巧,却也透着几分别样的意味。

“陈卿看朕这幅字,”官家忽然停下手中的笔,将紫毫猛地掷入哥窑荷叶洗中,溅起的墨汁落在《宣和画谱》的封面上,晕染出一片墨色,“比之蔡元长的‘铁画银钩’如何?”

殿角的铜漏发出“滴滴答答”的声响,在这寂静的殿内格外清晰。

七声过后,陈太初的视线不经意间掠过官家腰间的羊脂玉蹀躞带。

他心中一动,那里本该悬着童贯进献的和田玉错金螭虎符,如今却换上了一枚古旧的青铜司南佩。

这一细微的变化,让陈太初的神经瞬间紧绷起来,他深知,这其中必定有着不寻常的含义。

“蔡相公书法如庙堂钟鼎,陛下墨宝似云中仙鹤。”

陈太初斟酌着言辞,特意加重了“庙堂”二字,意在提醒官家朝堂局势的复杂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