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清廉低头,神情中略带羞涩,答道:“陛下,学生家中虽贫,却常听祖父讲天地奇闻。他老人家说天高地厚,却从未解释为何。学生自幼便常想,这天为何如此高?这地为何如此广?如今能听陛下讲这些道理,学生心中豁然开朗,便忍不住想问得更多。”
陈晨听罢,哈哈一笑,语气中满是欣慰:“你有这样的志向,朕甚欣慰。天下之大,万物皆有其理。若你能将所学融会贯通,日后或许能为大明开创出一片新天地。”
他取过案边的纸笔,亲自写下几道题目,内容涵盖力学、天体运行等基本知识,并标注了每一道题的要点与方向。他将纸递给许清廉,语气温和而坚定:“这些题目,你先试着解答,若遇难处,可随时来问朕。”
许清廉双手接过纸张,仔细一看,上面笔迹刚劲有力,问题设计既严谨又充满挑战。他心中顿时生出强烈的求知欲,激动得满脸通红,郑重叩首:“谢陛下教诲,学生定不负所望!”
新学书院,晨光熹微,堂中学生正聚精会神聆听陈晨讲授天体运行之理。他取星象图示意,缓缓讲解星辰之运,四时之更,言辞清晰,众学子或凝思记录,或低语相议,课堂一派静谧。
忽然,一阵急促脚步声自门外传来,打破了堂内的宁静。众人回首望去,只见一人满身泥土,气喘吁吁而入。衣衫虽显狼狈,目光却炯炯有神。
“赵立!”陈晨微微一怔,旋即展颜一笑,“你终于回来了。看来这一月的田间劳作,并非虚度。”
赵立疾步至堂前,跪拜于地,语气中透着激动与感悟:“陛下,学生明白了!”
陈晨步下堂阶,抚袖而立,含笑问道:“哦?你明白了何事?”
赵立抬起头,抹去脸上汗迹,虽满面泥土,眼中却闪烁着智慧之光:“陛下,这一月间,学生每日耕作田间,朝观稻苗之生,暮察天象之变,终悟一理——万物之道,皆蕴自然!”
堂中学子闻言,皆露出好奇之色,纷纷屏息倾听。陈晨颇感兴趣,目光含笑:“自然之中,你悟出了何道理?”
赵立正色道:“陛下,学生每日察稻苗之长,发现其生机勃发,端赖阳光、雨水与土壤之力。阳光滋养,雨水润泽,土壤承载,三者缺一不可。若少其一,稻苗必枯萎不生。学生忽然想到,天下百姓不也如这稻苗?阳光喻皇恩浩荡,雨水喻地方官吏,土壤则乃百姓赖以生存之土地。若此三者缺失一环,百姓何以安生立命?”
堂中众学子听罢,纷纷低头沉思,面露敬佩之色。陈晨眼中流露赞赏,轻轻颔首:“此理甚善,但还有更深之意,继续说下去。”
赵立神色愈加郑重,双手微微握拳,语气坚定:“陛下,学生还发现,田间稻苗之生,若杂草丛生,则根茎被夺,养分不及,终致枯萎而亡。然若及时除草,则稻苗可茁壮成长。学生以此观朝廷,亦是同理。朝中若奸佞当道,正如杂草横生,必致国本受损,民生凋敝;而若能除奸佞、用贤良,则正道得昌,天下自可长治久安!”
此言如石投深潭,激起层层涟漪。堂中学子皆低声议论,神色中透着惊叹与钦佩。有人忍不住低声附和:“杂草害田,奸佞害国,二者相类,果真如此!”
陈晨闻言,朗声一笑,目光如炬,缓缓说道:“赵立,你能于田间劳作中悟出此理,已是难得。然更重要者,乃如何除草用肥,保田护稻。稻田之道,正如治国之道,非除草一事可了。若将此理贯通于治国之道,方为士人之责。”
赵立闻言,连连叩首,语气恳切:“陛下教诲,学生铭记于心!日后定当以此为志,不负陛下所望!”
陈晨微微点头,目光中带着几分欣慰。他负手踱步,环视堂中学子,沉声说道:“士人之道,不止于书案,亦不止于文章。你们观稻苗生长,是为求治国之理;你们习水车之用,是为解民生之急。愿诸位皆能从万物之中,悟出安邦之道。”
堂中学子齐声应诺,齐齐伏地,陈晨的目光中透出几分深远的期许。
课后,陈晨将赵立唤至身侧,和声说道:“赵立,你的这些感悟,可否再细细整理一番,写成一篇文章?”
赵立闻言,顿时激动地跪下,语气颤抖:“学生虽学识浅薄,但必不负陛下所托!”
数日后,赵立呈上了一篇文章,题为《万物同理,治国之要》。文中以稻苗、河流、山川等自然之物喻国事,将自然之理与治国之道紧密结合,层次分明,言辞恳切,既有深刻的道理,又有平易的比喻,充分体现了赵立对自然与政治的双重感悟。
文中有云:
“稻苗不离雨露,国治亦不可无良臣;河道若堵,水流必溃,朝廷若塞,百姓必怨。治国者,当如农夫,勤于垦田,除草护苗;亦当如铁匠,锤炼器物,除去杂质,方得利器。